很多圈外的人都认为,旅游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就是把一些有用的东西圈个圈,弄几个人站在门口收门票嘛。什么是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呢?就是看谁圈的圈大、圈的圈多、圈的圈里面的东西比别家的更金贵。什么是旅游管理呢?除了看着圈里面的东西别丢了、别坏了,再就是招呼着那些去看热闹的人别惹什么麻烦。其实,圈里面的人也很矛盾,做大众旅游,平日里没人来很着急,遇到节假日一下子来了一大群,把目的地所有的东西都弄得面目全非,最后留下一大堆垃圾走了。这个也挺闹心。假如这个时候有人提出,目的地应该升级换代,想办法把那些做会议和奖励旅游的人吸引过来,他们不仅素质高、消费高,还能和大众旅游错开高峰,大家一定都说这是好事。再说,现在的火候也差不多了,高端旅游已经聚集到了一定的能量,该爆发了。那具体该怎么办呢?怎么把一个传统旅游目的地升级换代为一个高端会奖目的地呢?
记得一个美国的学者说过,所有先进的东西都是基本相同的,而落后则各有各的方式。从旅游目的地转型为会奖目的地,发达国家的做法都大致相同:成立一个会奖局,把所有的价值资源都整合起来,对外统一宣传推广,对内协调一致,目的只有一个:创建一个高品质的会奖旅游目的地。而我们国家各个地区则是各显神通,有的只愿意喊几句口号,逗领导开开心;有的则高举奖励资金的大旗,好像有了资金什么都解决了;有的城市说是要发展会议产业,可实际上只愿意拉一两个会议摆摆样子;有的地区还真不错,做了很多具体的事儿,只是由于缺乏系统性的规划,总体的效果需要打些折扣。不管怎么说,旅游目的地转型升级的事情,总算开始了。
政府部门有自己的苦衷,无法做到理想的样子,企业呢?好像也面临着各种困难。
有一个理论叫“路径依赖”,说的是人都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习惯做事情,做出改变不容易,而转型升级最需要的就是改变——改变产品的结构、改变服务的理念和方式等等。如果还是按照传统旅游的老套路,高端会奖旅游目的地根本就无法产生。
先说景区吧。老景区的困惑倒是不多,因为它们没有专门的会奖产品,高端的会奖客人很少会再去那里;而新景区就不太一样了,里面建有会议中心、会议酒店或者特色场地,其目的就是要让客源结构多元化。这样的话矛盾就出来了:会奖客人与普通游客的诉求差别很大,用几个字来说就是:“很难缠”——他们要求高、要求细、变数还比较大。这可给一直做大众旅游的人出了难题,怎么办呢?普通游客人数多,这块儿大蛋糕不能轻易动。会奖客人呢?会奖活动虽然人数少,但综合消费高——人均消费是普通游客的好几倍。这两类客人的消费习性和行为特点大不相同,矛盾在所难免,比如会奖客人的景区多次进出、客房分配、场地占用等。
酒店对于这种变革也没有做好准备。很多旅游目的地的酒店一直以旅游散客和旅游团队为主,管理比较粗放,可高端会奖客人所需要的则是精细化服务,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儿。所以常见的情形是,酒店还是习惯性地用粗放的方式对待会奖团队,吓得他们再也不敢回来。
旅行社也差不多——一直服务于普通游客,一旦面对高端会奖客人,大脑频道的转换,还不会那么快。就拿服务来说,对待普通游客,只需完成“任务”就可以了,可高端会奖客人要的却是“尊贵感”,这之间的差异,光是理解本身就得需要一些时间。
还有旅游目的地的很多服务,变起来都不容易:不干不净的小吃店、有机会就宰人的出租车、没有纪念意义的纪念品、“热情”过了头的推销者等等。
至于会议与奖励旅游所需要的专业服务就更甭提了,基本是一片空白。
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表面上看起来很繁荣的以景点为导向的大众旅游,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初期的一种特殊产物,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生命力。这倒不是说,大众旅游会消失,而是说,它会变样——消费升级后了的旅游者所需要的那种样子。
会奖旅游是高端旅游的一个缩影,代表着中国旅游业升级换代的发展方向。如果想要知道未来的旅游目的地长啥样,那就静下心来,研究一下包括会奖客人在内的中国高端旅游消费者的体验诉求,再看看发达国家现在的模样,答案或许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