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消费市场——原本大一统的中低端消费市场被分裂为两大部分,即中高端市场和中低端市场。而且随着转型升级的持续深入,高端消费群体的占比将越来越大。这种状况体现在会议展览业,就是所谓的“高端化”与“国际化”。
照理说,“高端化”和“国际化”这两个词儿不在一个维度上,“高端化”指的是消费层次和客源结构,而“国际化”主要说的是客人的来源。从逻辑上说,中国会议展览业首先要解决“高端化”的问题,然后才会有“国际化”。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消费市场的变化对于中国会议展览业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如果这一关过不去,就没有机会来谈论什么“国际化”;另一个是,成熟的西方人可能更愿意接受“高端化”之后的中国。可实际情况是,业界很多人更愿意谈“国际化”,至于“高端化”,前些年曾经提过一阵子,后来不再说了。可能是有人认为,消费分级可以实际存在,但把人分为“低端”和“高端”,不是很合适。要说这一点可以接受的话,那么用“国际化”取代“高端化”,或者把“国际化”无限放大,甚至把“国际化”变成衡量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是不是就有问题?
实际上,“高端化”对于会议展览产业链的主要成员来说更有现实意义,因为它不是某个人一时的快意想法,也不是媒体上一闪而过的热点话题,更不是一些企业赚钱多少的小小生意经。“高端化”是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将人类社会带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的必经过程,是一次全面的洗礼。打破过去,重塑未来,这就是“高端化”的本质。中国会议展览业“高端化”的过程,就是中国会议展览业重新调整思路、整合资源、梳理流程、确立标准,并以全新的精神风貌展示自我的过程。因此,这里所说的“高端化”,用英文upgrading(升级)更合适。中国会议展览业的“高端化”,从产业链角度看,主要包括上下游两部分:
上游是会议展览项目及其运营管理的“高端化”
会议展览产业链是从一个个“项目”展开的,如果这些“项目”不具备“高端化”的品质,整个产业的“高端化”就无从谈起。会议展览项目要做到“高端化”,首先是项目的品牌化,然后是其运营管理的规范化。随意性、粗放性与“高端化”格格不入。
下游是展览城市、会奖目的地运营管理体系的“高端化”
城市会议展览业应该是一个运转严密的系统,其中的每一环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城市会议展览业要实现“高端化”,硬件设施首当其冲——交通设施与会议展览中心、酒店等专业设施,紧接着是软性内容——设施的运营管理、专业服务、政府服务、旅游服务等。
有了这两部分,中国会议展览业“高端化”的骨架就立起来了。进一步说,只有立起了这个骨架,才有可能去讨论“国际化”的问题。
上面说的是“高端化”的内涵,“高端化”还有一些外在的表象——这些表象很有可能脱离“内涵”而独立出现:
1、高大上的、国际化的表现形式
消费升级之后,会议展览活动在表现形式上也会跟着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时尚的场景设计、强烈的视听效果、酷炫的演出、国际范儿的社交活动、更多新技术的应用等。只要与消费能力、活动调性、与会群体的特点相匹配,所有的新的表现方式、体验内容都应该受到鼓励。
2、“高端化”、“国际化”的会议展览参与者
有了“高端化”的内涵,城市客源结构的“高端化”就成了很自然的事情。“高端化”涉及整个中国市场消费升级的问题,几乎与所有人都有关系。“国际化”就不一样了,每年能到中国来的国际会议、奖励旅游活动以及参展商、买家群体的总量并不大,而且增长的速度远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么高。因此,“国际化”可能是少数城市、少数人可以享受到的红利。反过来说,大多数中国城市可能与真正的“国际化”无缘。至于有的城市通过生拉硬扯的方式,把一些外国人拉到会议展览活动上来,就跟我们所说的“国际化”没有太大关系。
3、关于“国际化”的口号
目标定得高一些是一件好事儿,喊一两句口号也可以理解,但如果把调门儿拉得过高,离市场运行的实际太远,就不是很合适了,至少对市场运行和广大从业者没有什么大用。
关于“高端化”和“国际化”,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高端化”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需要很多人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才可以完成。
从粗放式的“低端市场”升级为精细型的“高端市场”,要从提高认识、改变态度开始。
2、“国际化”是“高端化”努力的一个结果
西方国家经过上百年的锤炼,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而我们国家的“高端化”进程才刚刚开始,要做的基础性工作还有很多。也就是说,会议与奖励旅游业、展览业的各个方面距离西方人普遍认可的“国际化”要求,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修几个机场、盖几间房子、建几个酒店、喊几句口号、念一页推介稿,只是有了些“国际化”的表象,底下用来支撑的东西还太过单薄。
换一个角度说,如果把“国际化”当成一种品质来追求,那它的意义可就不一样了。
3、放弃不切实际的“国际化”梦想
从总体上分析,中国市场的主要目标是满足本土市场需求,而从近期来看,“走出去、请进来”只能是一个补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可能永远无法跟欧洲国家一样,达到那么高的“国际化”程度,也没法跟亚洲的新加坡等相提并论。我们必须得明白,即便没有价格与服务之间的落差、环境的不如意、语言的不畅通等不利条件,所有中国城市的大街上都跑着黄头发、蓝眼睛的会议、展览、奖励旅游活动参与者,这样的景象可能永远都无法出现。
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老的东西正离我们而去,新的更加美好的世界还没有呈现出来,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处于这样一种环境之中,一些人找不到感觉,另外一些人只愿意做点表面文章,更有一些人一边往前看,一边手脚忙个不停。我想,如果将来真的有什么“国际化”的话,那肯定与最后一种人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