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风道语:《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主力)》

分享
 
  人类总认为自己是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就拿消费行为来说,你买东西,你花钱,你做决策,你好像认为自己很牛,但你并不知道这只是一种“假象”。消费社会学专家研究表明,人的消费行为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除了众所周知的“收入”这种显性因素之外,还有社会阶层、所属群体及社会环境等隐性因素。你买什么、不买什么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购买,受你主观意志控制的空间并不大。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购买东西的“象征意义”会越来越大于它的“实际意义”。如果说购买物品及服务的实际功效与“你自己”还有些关系的话;那么物品及服务的社会意义、表面意义,则会离“你自己”越来越远。这样看来,“消费者”只是由欲望驱动的这艘消费战舰上被操控的用来进行“购买表演”的“傀儡”。
  我很好奇,整个人类社会运行的原动力是什么?难道就是不断膨胀的欲望加上永无止境的消费在驱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前进吗?企业家的职责又是什么?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来不断地激发消费者的消费欲望而从中获得快感吗?我喜欢看一些社会学、消费学、消费行为学、消费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尤其是对国外研究的成果。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跟“崇洋”没有一毛钱关系——
  一来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学术研究早过了我们国家目前所处的浮躁期,研究成果深入而有见地;
  二来是国外专家作为旁观者对中国消费市场的观察和分析往往更准确、更有参考意义。“身在此山中”,想看清真的不容易。
  韩国消费市场专家金兰都教授的《从小众到主流——谁是中国未来消费的主力》,就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让我对中国消费市场的分层及其消费特点有了更加深入而系统的认识,尤其是关于消费市场 “中国特色”分析的那一部分。在谈到中国消费市场“低信任度”问题的时候,金教授说:中国消费市场快速发展的一个衍生品是“低信任度”问题。鱼目混珠的消费市场将中国消费者变成了著名的“怀疑论者”。这就产生了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转向国际品牌。一些人喜欢国际品牌,不是单纯的因为热衷国外品牌,而是因为在拥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情况下,人们自然会选择质量更好、安全有保障的产品,那么国外品牌就是首选。
  二是口碑变得十分重要。充满疑虑的中国消费者,更信任亲戚朋友,而不是商家本身。所以,身边熟人的意见是中国消费者相当看重的信息源。
  这种现象对消费市场的主体——企业有什么启示呢?
  金教授认为,在一个低信任度市场,企业竞争的核心是质量,而非价格。虽然都说中国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但价格竞争必然导致质量下降。对于受口碑影响比较大的中国消费者来说,没有比“质量”更优秀的营销方法了。要想真正恢复消费者信任的话,就努力提高质量吧——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意见反馈

我们倾听您的声音

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与您联系!

邮箱
手机
提交
返回 顶部
意见 反馈
关注会链接
一个全新的会议资源采购平台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