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一直在为记不住人而苦恼。
记得有一次,到一个城市参加会奖业的一个活动,会间遇见一位“熟人”——聊了半天,愣是想不起来姓什么、叫什么,以及是什么单位的。我很自责,因为这明显不是第一次见面,好像也不是第二次、第三次。转过头,我问旁边的一位老朋友,说这位女士是谁。谁知这位老朋友热心过了头,不仅给了我答案,还直接把那位“熟人”拽了过来,加了一句说“他说他不知道你是谁”。弄得我几乎无地自容——她是我们一个合作酒店的销售总监。
后来略感安慰的是,很多人都说,跟我一样,他们也有这样的毛病。
前些天参加一个会议时,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记人记事的方法对我启发很大。她是外企负责会议和商旅采购的,她给想要记住的人和机构都做了自己的“标记”,所以给人印象很深刻。我问她怎么看待北京这几家活动公司。她说,A公司的优势是“演艺资源”;B公司的特点是“创意”;C公司的价值在于“道路试驾”。她的回答简单而清晰。我们还谈到了会奖业界的很多人和机构,她都会以“标签化”的表述方式作为谈话的起点。他给我的标签是“写文章”,我办的会议的最大特点是“国内政府方面的优势”。“写文章”确实是我的主要特点之一,可关于我的会议的“标签”则有些出乎我的意料——可能是会议采购圈里的人给不同媒体举办的会奖活动所打的“标签”。这次谈话里,我们并没有刻意要对业界的人或事做出评价,也没有请她给大伙每人做个什么“标记”,这应该是她工作习惯的一部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是不是她见到的供应商确实太多了,不给他们打个“标签”就无法区分?我想,她可能不用给所有人和机构都打上“标签”,只需要记住那些值得记住而且便于记住的就可以了。反过来想,在会议采购那里,你或者你的机构连个“标签”都没有,指望人家记住,还想跟人家合作,恐怕有点难。
我特别羡慕那些过目不忘的人。记得很多年前,有机会见接触到一位“表演记忆能力”的小伙子。你在黑板上随便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都能准确地记住,然后复述出来。我觉得他特神,很想知道他是天才还是有什么诀窍。他说,其实很简单,没有谁是记忆天才,要记住很多毫无联系的东西,需要长时间训练。记住这些东西的唯一方法,就是给它们做“标签”——人的大脑容易辨识的各种具象符号。他说。
嗷,想起来了,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习惯性地在书上乱涂乱画,以至于要想知道哪本书看得最多,读得最细,把书拿起来翻两下,找到其中最乱的那个就是了。
会奖业,有着中国经济生活中最复杂、最漫长的产业链条,从业者不计其数,任何人想要记住其中的一部分,都很不容易。对于上游的企业会议采购、社团会议采购、会奖公司采购等来说,经常使用的供应商数量并不是很多,大多数人和机构都是作为“资源储备”存放起来,以备随时所需。那么,怎么让这些planners把自己“存放在显眼位置”,并在需要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跳跃出来”,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有两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别指望别人都要记住你。
自己记不住别人,别人也记不住自己。就我本人而言,在会奖核心圈里,可能知道我的人多,我记住别人的时候少。那么换一个环境,情况就可能大不相同。我想认识某个人,可他就是记不住或者不想记住。细想起来很正常,你是谁?别人为什么非要记住你?没有你地球自转能慢上一秒钟吗?后来我也想了很多窍门,有些还是起了作用——原则就一个,你的“标签”越强烈、越个性化,别人就越有可能记住你。当然,“标签”是有明显指向性的,同样一个“标签”在这个群体里很管用,换个场景,什么都不是。一个卖茶叶蛋的,记住我王青道屁用没有。
第二,让自己跳跃出来。
让自己显得“不一般”的方式有很多:对于个人来说,把自己变得很开朗、很幽默、很乐于助人、很有修养,谈吐、穿着很有个性,这就和大部分人区分开了;对于机构而言,一定要想办法创造自己的独特竞争力——商业“标签”,而且这个“标签”要极为简单。宣传材料要经过针对性的设计——面对会奖人,就要给他们专用的材料。别指望人们都把厚厚的材料带回家,如果能给个移动端的连接,一键分享,效果最好。补充一点,没有人喜欢急功近利的“业务性动物”。
会奖供应商,包括会议中心、酒店、会奖公司等,同质化的东西太多,可能当面聊得很high,现场考察的效果也不错,过后想想,什么也记不起来。
以下的自我介绍方式,没人记得住,实际上也不用记:
旅游局、会展办经常说:交通便利、设施齐全、服务得当、四季皆宜,等等套话。
会议中心和酒店总是说:会议设施齐全、服务专业而周到,不仅客房质量过硬,餐饮也很棒。你看,进口的厨房设备,黄头发的大厨,宽敞的商务大房,还有人气型的酒吧。
DMC告诉你:我们这里新建了很多高星级酒店,大部分会议功能不错;特色餐饮很好,一边吃,一边看表演。另外,我们的土特产,比超市了买的强多了。
让人记得住,首先得让他“愿意记”——对他可能有某种特别的帮助,然后是想办法让他 “记得住”——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