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道观点:国际会奖旅游低迷,我们该反思些什么
我国公民出境人数的快速增长与入境人数萎缩之间的反差,与中国会奖旅游出入境的境况大致相同。与2015年出境会奖旅游动辄数千人甚至超万人的盛况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国入境国际会议及奖励旅游市场则显得依旧乏善可陈。先说国际会议吧,这几年中国接待的符合ICCA(国际会议协会)统计标准的国际会议的数量,基本上维持在三百个出头的水平上——这个数字尚不足该协会全球国际会议总量的3%,这与中国经济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奖励旅游是一个小众市场,国际上能到中国来的奖励旅游活动本来就不多,这几年还一个劲儿地往下掉,搞得入境会奖公司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企业年会现场都能闻到悲凉的气息。
与国内会议市场上百万级的会议总量相比,入境会奖活动的占比可以说少得可怜。不过,别看市场份额小,它所招惹的社会关注度与此完全不成比例——在会议展览市场上打国际牌的中国城市至少有几十个,每个城市都在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国际会议及奖励旅游活动,进而把自己变成“国际会议展览名城”或者“国际会奖之都”。
无论是图名还是图利,大家都想玩儿国际化,各地政府在这方面可没少下功夫,可效果甚微。为什么呢?是不是把劲儿使偏了?
如果说国际会议及奖励旅游活动是“芬芳的花朵”,那我们喜欢的只是它带给我们的“喜庆样子”,至于开花之前的培土、浇水、修剪之类的事儿,完全可以不加理会。
有没有问过,我们真正吸引国际会奖组织者与参会者的东西到底有哪些?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哪儿哪儿都不错。国际会议的申办不仅费时费力,专业性还很强,有多少机构、多少人愿意在这些无法知道胜算比率而且即便成功也得在几年后落地的事情上下功夫?国外各个城市都有专门的机构(比如CVB——会议局)为会议组织机构提供专业而系统的服务,只是喊几句口号,能解决问题就怪了。
国际会奖活动属于高端服务范畴,要做好这项工作,只追求硬件设施的高端化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有过硬的服务。所谓的高端设施可以通过违背建筑规律几个月就弄出来,可高水平服务体系的打造则是长时间潜心修炼的结果,在这方面搞突击,见光就死。
想找为自己开脱的理由,随便抓一个就可以,什么高价格、雾霾天等等。问题就这么简单吗?上海和北京的平均房价是不低,但也没有高过新加坡——人家一直是亚洲国际会议的第一。空气质量是有不小的影响,但也不能全拿这东西说事儿——北京这些年国际会议接待数量变化的幅度并不大,毕竟工作相关性是会议选择目的地的核心要素之一,换句话说,会议也是一种刚需。
与其整天叫着国际化,实际上又很难在短期内做得到,不如把劲头使在基础工作上面,一方面做好会议目的地建设这门功课,另一方面多想想大量的国内会议组织者和参会者,能不能为他们提供些更有价值的东西,改善一下他们的目的地体验。国际会议和国内会议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国内会议多了,国际会议早晚也会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