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几年前开始,旅游业界就开始了会议与奖励旅游国际化方面的尝试,我国会奖旅游的国际化进程由此拉开了序幕。任何一个行业、一个领域都会有一些前期打基础、做铺垫的人,会奖旅游也一样。我们当然要感谢那些一直以来在国际会奖旅游界奔走呼号的人,正是他们打开的窗口,让国际同行们有机会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会议与奖励旅游业。中国会奖旅游国际化的序幕虽然拉开的并不算太晚,可登台唱戏者一直不那么踊跃。与很多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及领域相比,我国会奖旅游业的身上还背负着深深的本土化烙印。有人会说,我国会奖旅游界也经常会有洋人晃来晃去,而且也有人不断在国际会奖舞台上行走东西,这咋就不是国际化了呢?看来,我们有必要就此说道说道。
中国会议与奖励旅游业国际化的进程有些迟缓,没有能够达到人们期望的程度,我觉得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表面层。首先是国际行业活动的参与情况不理想。我国大陆地区参与国际知名会奖业展览会及其他会议的机构一直都不多,而且总是那几个熟面孔,近几年参与的人虽有增加,但与中国庞大的经济背景相比还是显得极不相称;其次是国际行业组织的参与度和活跃度不高。ICCA(国际大会与会议协会)和Site(国际奖励旅游管理者协会)是国际会奖旅游界在我国大陆地区最活跃的两家国际行业组织,每家都有几十个大陆地区的会员,数量不多是一方面,主要是活跃度不高。《会议》杂志也是ICCA的会员,总觉得与我们国家的会议市场有些距离,深入起来比较困难。
二是市场运作层。为什么我们连国际化的表面文章都很难做好呢?根源在于我们的市场可以自成体系,不与国际市场接轨好像也能过得去,国际化的动力明显不足。先说进口的。来到中国的会奖活动主要有两种,一是国际协会会议,二是国际奖励旅游活动。前者每年有三百多个,后者没有统计,不过数量也很有限。也就是说,指望这些有限数量的国际化活动来推动中国会奖旅游的国际化进程,看来有些不太现实;再说出口的。内地到境外去的主要是奖励旅游活动,这类活动旅游的味道更加浓厚,因而对于中国会奖旅游国际化的贡献也不是很高。有人会说,外资企业在内地的会议及活动呢?他们可是很有国际范儿的啊?国际范儿一定是有的,不过他们最想要的是本土化,因为他们的产品与服务需要马上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有国际味道的指望不上,那些一生下来就在中国的土堆里摸爬滚打的企业和社团机构,就更甭提了。会奖市场的主导者——上游的会议与奖励旅游组织机构,他们的核心市场在国内,他们的使命需要在中华大地上来完成,偶尔来点国际化的开胃小菜尝尝鲜还可以,要动真格的恐怕还不是那么容易。
从产业发展角度来说,旅游局——中国会议与奖励旅游业实际上的主管机构,应该在国际化方面充当排头兵,可实际情况也不理想。大多数的旅游局忙于应付各种他们认为十分重要的工作,能够参加一些国内会奖旅游专业方面的活动,在理念上就已经算是比较先进的了。
中国是一台庞大的市场运行的机器,要想让这台机器运行的更顺畅、更高效,就得向那些开机器的老手们学习,而这些人大多在国外。中国会奖旅游的国际化,不仅需要做好表面文章,和国际同行们打成一片,还需要在市场运作和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借鉴人家的先进经验,而且最好是尝试着接下轨,因为早晚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那个被称为GLOBAL的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