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道观点:酒店业的“痛”与“苦”

分享
曾经光鲜亮丽且充满神秘色彩的豪华酒店,如今从天上跌落下来,没有了以往的荣耀。就像一座保存完好的古代皇家大院,外观的威严与内在的奢华虽然隐约可见,但置身于此,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无法找到昔日的优越感。我们正处于一个激烈变动的历史时期,原有的很多东西已经被打碎,可面向未来的新东西却尚未构建完成,整个社会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痛苦裂变当中。在社会痛苦指数的榜单上,酒店业赫然在列。
  谈到酒店,做会议与奖励旅游的,大部分人都有一种很矛盾的感觉,比如国际品牌酒店,给组织者与参会者的感觉通常是冷冷的,一大堆的规矩将它们与合作者分成了两个世界;本土酒店烦人的规矩倒是没有那么多,热情程度也没有问题,只是服务水平、标准化程度以及兑现承诺的能力,要逊色很多。
  从会奖产业链内部的特点分析,酒店业的最大特点就是功利性。举办产业链业务交流活动,“单刀直入”是酒店参与者的主要特点,任何“前戏”都不要,搞得很多买家还没有进入角色,Game就 Over了。实际上,只要仔细观察,酒店业的这种直接、简单、迫切的行事风格,在日常的工作当中随处可见。酒店,就像一架开足了马力的业务机器。
  实际上,不仅是酒店,几乎所有的行业及其从业者,都是中国这架快速发展战车上的“囚徒”,手舞刀剑,使劲儿往前冲。
  说到酒店业的“痛苦”,那么“痛”在表面,“苦”在内心。
  酒店业的快速扩张,导致供需关系严重失衡。酒店业被绑架在城市建设、房地产以及旅游业、会展业等领域上急速向前奔跑,将需求远远甩在身后。以会议市场为例,中国商务会议市场的正常增量与GDP不相上下,大约7-10%之间,根本无法满足酒店市场极度扩大的业务需求,更别说这几年因为8项规定,政府、协会、国有企业的会议需求硬性减少了很多。目前,每年都有上百家五星级酒店投入市场,而这些酒店多数都是大体量的会议型酒店,按酒店会议收入平均占比25-30%来匡算,每年至少需要50-80亿元高端会议市场的增量,才能满足酒店市场的需求。结论很简单,会议市场不可能一下子冒出来那么多需求。急剧扩大的供需矛盾,必然导致酒店会议市场总体份额的稀释,并由此引发无底线的价格竞争。
  在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之前,所谓的尊严是值不了多少钱的。几乎所有酒店,包括国际品牌酒店,都不得不高高地举起曾经不屑的“价格武器”,在天空中胡乱的飞舞。收入不高,利润有限,各种矛盾就会爆发,包括业主与管理方、管理层与普通员工等,由市场引发的表面的“痛”,开始演化成行业与企业内部的“苦”。

  人才不足与人员流动的速度过快,让酒店苦不堪言。我国现阶段正常的人才生产模式与产出速度,根本无法满足酒店业爆炸式的人员需求。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酒店集团不缺总经理和销售总监的,也没有一个酒店不缺一线员工的。总监以上职位,想干的人倒不少,差异就在能力高下方面了,可一线员工就不一样了,想干的人压根儿就没有那么多。“提工资也没有太大用”,一位总经理说。在一次旅游业的聚会上,几个酒店负责人同时抱怨说,一线员工一直缺编,只要有人来干,我们就欢迎,挑三拣四是不可能了。一些大型酒店在火车站设立了外地来京务工人员接待站,值班者只要看见“猎物”,就会一个劲儿地往家里拽。一个老总讲了个笑话一样的故事:某酒店接待组打听到一列火车上要过来一群“猎物”,而且有人等着接站。管不了那么多了,捷足先登,另外一家酒店提前跑进了站台,把人给领走了,闹得另外一家酒店很不高兴。这还不算,一线员工一般都干不了几个月,腰板还没挺直,话还没说圆溜,就开始琢磨着走人了。
  在会奖产业链里面,人员变化最快的就属酒店了。怎么变呢?不是离开这个行业,而是换酒店。所以,酒店业的朋友们见面,问别的东西少,问最近在哪儿混的多。
  扭曲了的市场供求关系,推倒了扭曲的多米诺骨牌。无论多么努力,无论将价格的底牌打的有多低,绝大多数酒店的收入与盈利状况都不会乐观。收入出了问题,人才、待遇、培训等也会跟着出问题,待遇低了留不住人,待遇高了又付不起;人员流动太快,培训和能力提升等长线问题只能先放放再说;任何见效慢的工作,包括客户培养与维护等,想干的人自然不多,更没有人愿意沉下心来,思考互联网如何+、运营管理模式如何创新等“虚无缥缈”的东西。
 酒店业面临的问题,是社会剧变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各行各业都差不多,所以不要以为酒店业是唯一的“受害者”,也不能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过来看,在从“乱”到“治”的过程中,那些首先选择沉下心来,把基础打得更结实的人,将来的日子就一定会比旁人更好过。
意见反馈

我们倾听您的声音

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与您联系!

邮箱
手机
提交
返回 顶部
意见 反馈
关注会链接
一个全新的会议资源采购平台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