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道观点:为什么四五线城市也要建会议中心?

分享

  前些天跟一个朋友说,我要去一趟德清,那里正在建一个会议中心,我去看一看。他问德清是个什么地方,在哪里。我说,这是一个县,在湖州。他显然有些惊讶:那么一个小地方建会议中心干什么,谁去办会呀!我解释了半天,他好像多少有一点点明白,但更多的还是疑惑。一个做了多年会议的人尚且还有这样的疑问,业外的人不理解,应该很正常。

  开会的事情自古就有,但会议中心则是近几十年的事情。小会在单位会议室就能搞定,大一些的会议到酒店和度假村就能解决问题,只有规模大、比较正式而且结构复杂、参会者来源多样化的会议才会用到会议中心。从逻辑上说,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会议的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持续增大、复杂性越来越高,各个城市就开始建设会议中心,来进一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这个基本思路没有错。沿着这个思路往下走:最早建会议中心的主要是一二线城市、知名旅游目的地,因为这些地方的办会需求最旺盛。会议中心到这里就结束了吗?显然不是,一方面办会者、参会者愿意到更多地方去办会、去开会,另一方面中小城市也想吸引会议来他们这里召开。这样一来,会议目的地就会不断地向三四线城市、甚至更小的地方延伸。这就不难理解,中国的会议中心,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第一家开始到现在已经建了二三百家之多,而且目前看来丝毫没有停下来的迹象。

  如果说经济发展的规律相同的话,那么美国会议产业发展的历程就可以作为参考。二战后数十年的经济持续增长将美国会议产业推到了全球最强的位置,其会议中心(convention center)的数量也随之达到了最高程度——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会议中心的数量已达五百多家,遍及美国大大小小城市。

  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是关于会议展览设施投资建设的模式。

  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究竟是何种性质?是公益性的公共设施,还是盈利性设施?这个问题在美国争论过,但最后的结论也比较一致:会议展览设施是城市的公共设施,主要由政府投入,不追求简单的经济回报。因此,美国各城市的会议中心,不管是自主运营还是委托专业机构运营,大多不会刻意追求盈利,因而场地租金就不会太高。除此之外,州政府或者市政府还会持续拨付预算,用以贴补运营亏损、维护设施、改扩建等。由此可以看出,美国会议展览设施的投资,算的是大帐。

  我们国家的情况比较复杂。中国会议展览设施的投资主体主要分三类,一是政府直接投资,二是国有企业投资,三是民营企业投资,后两者占比更大。有些设施即便是民营企业投资的,其主导者也是政府,因为建设这样的设施需要大量的土地,而土地都掌握在政府手里。企业投资要讲求经济回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都差不多。这样一来,中国的会议展览设施,不管投资主体是谁,在运营方面绝大多数都带有明显的盈利性质。中国会议展览设施投资的特点可以总结为“四快”:投资决策快、规划设计快、建设快、投入运营快。很难说这种“快”模式是好是坏,但它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会议展览设施向中小城市延伸的步伐。

  二是关于会议展览设施的利用率问题。

  简单而言,城市规模越大,所需要的会议展览设施就越多,这些设施的利用率也会相对较高。相反,如果城市体量小,会议需求也相对较少,设施的利用率一般也不会太高。从产业发展角度看,中大型城市可以凭借会议展览设施及相关服务构建一个新产业——会议展览业,可小城市就难了,每年能有一些像样的会议活动过来举办就不错了,要把这件事儿放大成一个产业,几乎做不到。那小城市为什么也要建会议中心呢?这就跟会议的一个特别价值有关——目的地价值。会议可以帮助目的地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拉动主要产业、助推旅游业升级换代、增加访客消费等。所以说,建设一个会议中心,哪怕每年只举办一两个高层次的会议活动,为城市扬名,就很划算。中小城市的这种想法,在国内外都差不多。

  从体量上分析,会议展览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很小,但其涉及的问题可要复杂得多,最起码想要一下子把看到的所有事情都弄明白,需要费些力气。就像会议展览设施所扮演的角色一样,我们表面上看得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有些价值,包括它们对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延伸价值,必须深入分析才能发现。


意见反馈

我们倾听您的声音

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与您联系!

邮箱
手机
提交
返回 顶部
意见 反馈
关注会链接
一个全新的会议资源采购平台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