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有才:门票与证件、注册费有什么区别?

分享

来源: 会议圈

在会展领域,越来越多的项目(会议、展览、节庆、赛事、活动)引入了门票的概念。

引入门票的概念本质上说明活动市场在繁荣,在发展,在壮大,且不断走向C端消费化和平民化,门票概念的广泛使用还有一个大的背景就是互联网科技企业作为会议主办方入局办会办展(他们的影响力和传播力量很大),因此需要使用通俗易懂的门票这一语言让消费者听懂看明白。无论是何种情况,门票的概念的引入是很好的一个现象。

 但是有没有想过,不是所有的活动类别都适合使用门票作为入场凭证的,在赛事领域、演出领域,门票是比较常见的叫法。但是在会展,特别是会议和2B的展览领域,门票概念并不太适用。因为会议代表和买家参与活动购买的并不是一张门票这么简单,而是证件。

门票与证件的最大区别是:门票是不记名的,可转让的。证件作为一种通行证件,除了不记名的,一般不可以转让,因为证件具有很强的身份属性。很强的身份属性就需要使用证件,特别是实名的证件。实名的证件就不能转让,付费的实名证件在经济属性和法律属性上而言与纯粹经济属性的门票而言是不同的概念。

 既然与实名身份挂钩的是证件,在入场,至少是签到(check in)时,取证件需要通过手机、身份证等唯一信息确保本人出席。取票入场,票就是唯一的入场凭证。

 凭票入场,票可以转让,凭证入场,证要与人对应,尽管佩戴他人证件入场未必会被罚,但影响参会人与主办方之间达成的契约精神。

 所以,会议的证件通常需要注册。所谓注册就是实名制登记造册,注册需要实名,所以口语之中注册也称为报名,但购票无须报名。一旦注册成功,就是登记在册,获得了身份。

其他的注册其实也有类似的效果,比如户籍、学籍,古代的军籍、匠籍均需要登记在册,登记在册就是注册,具有档案备案和实名性质。注册是报道的前提,没有事前的登记在册,现场无法报道,这就与新生开学报名是一样的道理。

 尽管支付的是会议入场费,但会议的费用通常是注册费也是这个道理,就是登记在册与本人挂钩,具有很强的身份属性,而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属性的付费入场凭证。如果冒用他人证件入场,主办方是会追责的。

学术社团、行业协会的会议具有更强的身份属性,因此其注册费的性质更显著,因此不能称作“门票”。科技和互联网行业采用了门票、通票这样的概念,说明这样的会议2C的属性较强,不是特别注重会议的商务和学术交流的性质。所谓商务和学术的性质就是需要自报商号、姓名、家门、师承、门派。

 最后,在具体核销场景之中,取票无须验证个人身份,入场门口无须验证身份,票上也不打印名字,而证件的取证和核验场景就更复杂。

 可能是互联网、科技企业更注重效率,也是越来越多使用票的原因吧。

 但是,当我们举办比较正式的学术、社团、政党会议,千万别用错了词和定义,因为尽管均有入场凭证的相似性,但二者用途、身份、效应均不同。因为会议需要社交,为了避免尴尬,证件需要打名字(Badge name)。


意见反馈

我们倾听您的声音

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与您联系!

邮箱
手机
提交
返回 顶部
意见 反馈
关注会链接
一个全新的会议资源采购平台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