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社会一样古老,可因会议而产生的产业形态则要年轻得多。西方国家的会议产业起步于二战以后,其标志性事件主要有:会议中心、会展中心在主要城市拔地而起,城市会议局(CVB)陆续问世,专业会议公司快速发展并在会议产业链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国家性及全球性会议行业组织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及行业媒体、行业活动、专业认证与培训等随之兴盛起来,等等。由于会议产业需要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科技繁荣、对内对外开放等为基础,中国会议产业起步并发展起来应该是本世纪初中国加入WTO之后的事情了。
会议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产出领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及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说,从会议到会议产业,是会议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从宏观上说,会议产业是会议市场中相关经济活动的集中体现;而从微观上看,会议市场中的经济活动则表现为产业链上中下游成员之间的业务合作。
会议产业链的上游是会议组织者,即会议这类经济活动的发起方,没有它们举办会议,就没有会议市场,也不会有会议产业。会议产业链的组织者主要有三类,即政府、企业、协会。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这三类会议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是不同的。比如在现阶段的美国,企业会议与协会会议几乎平分了会议市场,政府会议差不多只是会议市场中的一个零头。目前在我国,根据《会议》杂志的调研,企业会议占了会议市场的大约三分之二,协会会议占两成,政府会议占一成多一点。政府会议眼下所占的份额,比“八项规定”之前,大约减少了一成。
不同类型会议的消费能力及消费特点是不一样的,所以具体到不同会议设施当中,这三种会议所占的比例会有很大差异。比如政府会议花的是财政资金,所以限制会很多,比如不能在五星级酒店开会等。政府会议的平均规模不大,会议形式也比较简单,所以在那些适合举办中大型会议的会展中心设施中举办的概率就比较低。不同的是,全球性协会、全国性协会,由于其年会的平均规模比较大,分项活动又比较多,故而在会议中心、会展中心举办的可能性就更大。由于消费能力方面的缘故,中国高端五星级酒店的会议客户,主要集中在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品牌企业这一个领域。顺便说一句,美国协会类机构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除了会展中心之外,在高端酒店举办会议,已经是常规选项。
居于会议产业链中游的是那些以全球或者全国作为服务范围的专业会议公司。这一类公司包括会议公司、会展中心、会奖旅游公司、公关活动公司等。它们是会议产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积极,活跃,创新力十足,可以说是居于会议市场发展的潮头。一个国家会议产业发展到了哪种程度,看一看它们专业会议公司的实力大致就够了。
在会议市场上,聘请专业会议公司是需要支付一定比例服务费用的。换句话说,只有那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机构才有可能聘请专业会议公司为它们服务。在中国,专业会议公司的客户有九成以上来源于品牌企业,国际性协会、全国性协会、政府等,只贡献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处于产业链下游的是以目的地为基础的会议服务系统。之所以把“目的地会议服务相关机构的集合体”称为“系统”,是因为会议组织者需要目的地相关服务方是一个有机体,能够协调一致,高效地为自己提供服务。目的地系统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场所。会议场所包括会议中心、会展中心、酒店及各类特色性的会议、活动场地。场所是目的地的基础设施,一个目的地所拥有的会议、活动场所的规模、数量及其体现出来的接待能力,是该目的地会议产业竞争力的一种重要体现。
二是会议服务。会议组织者很难携带所有服务机构来到会议举办地。也就是说,目的地必须具备为会议提供相关服务的基本能力。目的地会议相关服务包括:会议、展览、搭建、设备与技术、交通、翻译、鲜花礼仪、旅游、演出、团建等。
三是政府服务。很多会议,尤其是规模较大、层次较高以及与当地产业相关的会议,大多都需要地方政府提供某种协助。协助的范围包括:提供申办支持、资金支持、产业协助、参会者或参展商协助、旅游协助,等等。虽然会议产业的市场性特征很明显,可政府的参与也是很有必要的,包括目的地的规划、推广、协调等。这也是西方国家城市普遍设立“会议局”(CVB)之类机构的主要原因。
既然会议目的地是一个系统,系统内的机构需要协调一致,那这个系统就应该有一个主导者。在西方国家,扮演这个角色的通常是“会议局”。“会议局”既可以是政府性的,也可以是政府与私人企业合作的。而在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一个类似的统一的机构,所以各个城市大都各显神通。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