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展览就像兄弟俩,既有血脉上的相通性,又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在相通性方面,两者既可以是工具,为参与者创造价值,又可以是产业形态,为国家、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从差异性角度看,展览业比会议业起步要早一些,也更容易受到政府的重视。原因倒也简单,展览是贸易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对经济发展产生直接促进作用。会议就不太一样了,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讨论、社交、业务促进等,刚性程度不如展览。在表现形式上,展览与会议也有较大差异:单个展览活动的规模更大,场面也更热烈,感染力、传播力都更强。虽然会议的总量要比展览多得多,但单个会议的平均规模相对较小,外观上看起来也有些不太起眼。这可能就是地方政府“重展轻会”的主要原因。
这与发达国家目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看看全球发达国家及其城市的对外宣传材料就不难发现,没有几个会把自己国家或者城市里举办的展览推到太高的程度。在他们看来,展览活动是展览中心、展览公司的生意经,跟城市的发展战略关系不大。相反他们认为,会议参与者的层次更高,对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所以政府应该花更大力气发展会议产业。
中外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是中国城市领导人的认识不到位吗?问题恐怕不是那么简单。
展览是生产活动的延续,国内贸易、国际贸易都离不开展览。不管是在经济发展初期,还是在经济发展起来之后,国际性、全国性的展览都是需要的。会议就不太一样了,它的实质是思想交流,所以刚性需求就没有那么强。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就可以不交流,或者少交流。至于花上很多钱,把全球、全国的同行聚集在一起,选择一个环境优美、形象良好的城市,搞一个大型国际国内会议,肯定是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的事情了。
一个国家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一定会发生很多变化,其中之一就是会议规模不断增大,会议数量不断增多。这些就是会议产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个时候当然也需要展览,但展览的规模和数量很快就会达到需求的上限,继而进入平稳发展时期。原因也不是很难理解:并不是所有行业或者领域都需要借助展览来实现交易,而且即便是需要,在某个特定的行业或领域,人们可以接受的展览的数量也很有限。
让很多人始料不及的是,社会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会议变成了“刚需”。会议的功能有很多,可以举办会议、参加会议的机构和个人的数量就更多了,两者相乘,各种各样的会议就产生了。还有一点与展览不同的是,会议很容易与休闲、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结合在一起,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底层需求。所以,我们看见的事实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越发达,它的会议数量就越多,会议产业也就愈加成熟。
看来,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议、展览的作用是有一定差异的。
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会议展览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从目前情况看,城市展览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全国品牌性展览的构建工作已基本完成,新增展览成功的概率在降低。到国内二三线城市去看看就会发现,既使有很好的激励政策,从别的城市拉来一个成熟展览正变得越来越困难。专业展是这样,消费展也一样。专业展依托的是行业的购买力,消费展看的是所在地的消费能力,这两者的增长速度都不及我们期望的那么快。
二是展览与城市的合作关系更加稳定。由于多种原因,展览活动与所在城市的合作关系趋向稳定。成熟展览的数量就那么多,它们与所在城市的合作关系又变得越来越紧密,地方政府一直以来的促进展览业发展的策略变得不再灵验。
三是用展览推动优势产业发展越来越困难。从国际展览业发展的实践看,展览活动与举办地产业发展之间并没有多少必然联系,故而不能简单地在展览活动与实体产业发展之间划等号。中国的城市数量多,可供选择的优势产业数量又相对比较少,每个城市都来举办与自己优势产业相关的展览会,显然会超出实际需要。
相对而言,城市发展会议产业,成功的机会就会更大一些:
一,国际国内会议可以在多个方面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会议当然可以与城市优势产业发展相结合,而且不仅如此,它还可以帮助提升举办城市的影响力,拉动消费,推动旅游业、展览业发展。
二,会议是流动性的,所以谁下得功夫大,谁就可能吸引更多国际国内会议。城市在会议市场上的竞争,可以说是积极的、良性的。所以从全球知名城市推广的特点分析,各个城市在会议市场上的投入要远大于展览。
三,中国会议市场正处于成长阶段,各个城市之间的座次还没有排定。因此,谁在会议产业发展方面投入更多,它就可能在未来会议市场上占据更好的位置。
如何看待会议、展览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一方面反映出其资源特点及发展定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他们对于未来的判断。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