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道观点:会议产业对于城市的价值与经济拉动性测算

分享
文  |  王青道(《会议》杂志总编辑)
  
  
  一,会议产业对于城市(区域)发展的积极意义
  
  1、提升区域品牌形象
  借助会议提升区域品牌形象的成功案例不胜枚举:瑞士小镇达沃斯、海南小镇博鳌,都是因会议而闻名海内外。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南宁的“东盟博览会”等,都为其城市知名度的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2009年底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使得这个北欧小城一下子变成了全球范围内被媒体报道最多的城市。即使对一些大型城市来说,知名会议、品牌会议对于城市形象塑造所发挥的作用也绝不可低估。拥有良好城市形象的维也纳、巴黎、伦敦、新加坡等,多年来一直位居国际会议协会(ICCA)知名国际会议举办城市的前列。研究表明,举办知名会议、品牌会议是现代城市树立良好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各类品牌会议与活动都是备受追捧的对象。
  2、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首先是推动城市建设的发展。发展会议产业,就要修建会议中心、会议酒店,以及配套的商业、餐饮、旅游、娱乐等设施,进而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看,各城市的会议中心(会展中心)等,一般都是当地的地标性建筑。
  其次是增加就业与税收。会议产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产业,需要大量的相关工作人员。据美国会议产业理事会(CIC)“美国会议产业影响力研究报告”的数据,2004年,美国会议产业创造全职就业岗位171万个,直接税收214亿美元。2005年,美国芝加哥会议产业共创造就业岗位12.8万个,直接税收5.596亿美元。
  其三是拉动产业增长。与展览相同,会议对于举办地相关产业的拉动性是很强的。煤炭基地举办“能源论坛”,汽车工业城市举办“汽车产业大会”,旅游目的地举办“旅游博览会”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会议及展览活动对于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直接而有效的。
  其四是促进投资。与旅游、展览活动不同的是,会议往往是高端人士交流观点与探讨业界问题的高层次平台。城市通过举办特定类型的会议而将该领域或该产业内高端人士邀请到会,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增加投资的方法。
  3、提升旅游业的内涵与层次
  目前,国务院把旅游业推到了“战略性支柱产业”的高度,强调调整旅游产业结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推动旅游产业升级换代。在这种背景下,着重发展以会议展览旅游为核心的商务旅游,成了业界的必然选择。
  与传统的观光度假旅游相比,商务旅游对目的地带来的益处主要有:
  一是会展旅游的人均消费额大大高于传统的观光游、度假游。据统计,香港会展活动的人均消费额为24826港元,为度假旅游的3倍;新加坡一般游客只逗留3.7天,人均消费710新元,而会议客人则逗留7.7天,消费1700新元。
  二是可以与观光游形成淡旺季互补。会展旅游计划性很强,一般会错开学校假期、公共节假日等传统观光游比较集中的时间段。
  三是会展旅游的经济拉动性远高于一般的观光游,它对于区域的交通运输、旅游景点、商业、文化娱乐、餐饮以及广告、设计、制作、印刷、鲜花、礼仪、礼品等都有很强的带动性。
  四是会展旅游者素质较高,有利于目的地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4、拉动消费
  会议、展览、旅游均具有较强的经济拉动性。如果从人均消费额来看,会议代表的人均消费额会大大超过观光旅游者与一般参展商、展览观众。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会议展览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般可以达到1:5-1:9之间。
  
二,会议产业的经济拉动性及其测算方法
  
  会展活动对于经济的拉动性,指的是会展活动除了在会议举办场地有较大的花费之外,在其他很多领域都有很高的花费额。这两者之间的比例,就是会展活动的经济拉动系数。
  会议支出包括会议的直接指出和间接支出两部分。
  直接支出。直接支出是会议组织机构及会议代表为组织会议、参加会议而必需的花费,其中包括酒店内的花费(食宿及会议设施等)以及酒店外交通、餐饮、会议策划与服务、商务服务等方面的开支。
  我们国家目前尚缺乏普遍认可的会议产业统计方式和统计数据。综合《会议》杂志近几年所做的 “中国会议酒店市场调查分析报告”的结果,我国酒店业总收入中会议团队收入额所占比例约在28%左右,比美国的36%要低。如果按照28%的比例计算,再乘以我国酒店业的年总收入额,就是我国会议产业的总消费额。2007年,我国星级酒店的年总收入额为1637亿元,如果再加上大量非星级酒店,我国酒店业的会议收入(直接消费)额大约在一千亿元左右。
  间接支出。间接支出是会议代表的非必需花费,其中包括参会代表在当地的游览、购物、餐饮、文化及休闲娱乐、社交等方面的开支。
  
意见反馈

我们倾听您的声音

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与您联系!

邮箱
手机
提交
返回 顶部
意见 反馈
关注会链接
一个全新的会议资源采购平台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