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青道
看到无为的一篇文章,讲到对人的评价,中国与美国有很大的不同。表妹的公司遇到了一些麻烦,需要在两个人中间裁掉一个,B业绩很好,照理A应该走,可民意调查结果则刚好相反,大家都挺A。A是大美女吗?答案是否定的。公司电脑显示,A只是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年女性。“同事们对她的评价是,跟她聊天,永远有话题,她好像一个段子王,随时随地抖出一个,让人惊喜不已。”公司只能顺从民意,B离开。这反映了美国人不同的价值观,“在美国人眼里,有才不如有趣重要,能让别人喜欢你,你就是一个出色的人。”美国人给一个人的最高评价,不是夸他能干,而是夸他有趣、幽默。
经常观看美国TED演讲的视频,你会发现与中国的会场很不相同。美国的演讲人大多都很放松,言语风趣幽默,十几分钟的演讲,会场可以出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爽朗的笑声。而且,其中的很多“笑点”,在我们看来好像没有那么好笑。
难道,中国人的笑点就是比西方人低吗?中国人天生就缺乏幽默感吗?很多笑点报告、中外文化对比的文章好像都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个问题真的值得思考。
不用怀疑的是,追求快乐是所有人内心深处最强烈的需求,它永远都在那里,只不过能否释放出来、什么时候释放出来、以怎样的方式来释放,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感觉不安全,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大多数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经历过文革或者解放前时代的人,不安全感与艰难的生活经历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内心深处,追求快乐的本能欲望无法冲破囚禁的牢笼。他们也会笑,但总是那么勉强、那么被动,主动的风趣与幽默感好像与他们无关。陈丹青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好玩儿”的重要性。他说,鲁迅实际上也是一个很好玩儿的人,只不过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冷峻的一面。要让中国摆脱贫困和动荡,幽默感显然不是最好的武器。
如今不一样了,中国人追求快乐的条件成熟了,寻找快乐的本能将会被激发并释放出来。
与单位内部以及会奖业界的年轻人在一起玩儿,发现他们感悟快乐、传递快乐的能力特别强,根本看不出与西方人有多少差异。另外,也不要小看有一点年纪的人,内在快乐的荷尔蒙一旦被催发,那劲头只会在年轻人之上。其实,会奖业界的人都是挺能玩儿的,只不过在客户面前他们还需要“装一装”。
会议就是“工作+玩乐”(work & play),“工作”更多的是主办方的事儿,会奖从业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大家吃好、住好、玩儿好。所以,不好玩儿、不会玩儿,在会奖业界想混出个名堂来,恐怕很难。
第一个境界是有“好(hào)玩儿”的心。没有想玩儿的意识,不积极参与到娱乐当中,拿着架子,就无法从群体娱乐中获得快乐,更别说给别人带来快乐了;
第二个境界是有“会玩儿”的本事。不仅要对好玩儿的东西、好玩儿的地方保持好奇心,还要钻进去,玩儿出名堂来;
第三个境界是做“好(hǎo)玩儿”的人。快乐是传染的,传染需要源头,而快乐的源头就是那些“好玩儿”而且“会玩儿”的人。幽默感的建立,第一需要观察,第二需要积累,第三需要历练,第四嘛,就是需要一点点智慧。
没有天生不好玩儿的人,也没有天生就会玩儿的人。多彩的生活,出色的工作,都需要我们成为好玩儿会玩儿的人。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