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届(春季)广交会是史上展出面积最大的,三期累计将达150万平方米。主办方预告,本届参展商将超过3万家。广交会不但是中国资格最老的经贸展会,而且是全球展出面积最大、展出时间最长、参展商最多的经贸展会。
近有媒体报道,称广交会交易额不如上海进博会和北京服贸会,风头转弱。其举例2019年:广交会春秋两季成交总额为590.2亿美元,而同年进博会意向成交额为711.3亿美元,服贸会意向签约金额则为1050.6亿美元(引自《外贸再造、校准定位,广州如何打好广交会这张“王牌”》——每日经济新闻/官方微信号《城市进化论》)。对此,我认为,基于广交会的巨大规模以及超过六十年的办展经验,参展商在广交会的成交额不会低于进博会、服贸会。同时,我对媒体报道的数据存疑。这个疑问源自展会难以统计成交额。
本人从事展览业历史研究多年,中国展会统计及公布成交额,始于广交会。
广交会创办于1957年。当年成交额为8686万美元(另一数据为1754万美元。引自《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改革与发展史》/人民出版社/石广生主编),占全国同年外贸成交总额的20%。而广交会对外公布成交额数据,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可以查到的年份是2000年。
展会成交额的构成
经贸展会的成交额,指参观者与参展商达成交易的金额。
展会交易额来自现场交易和展后交易两个方面。现场交易,指供需双方在展会现场达成的生意,参观者(需方)向参展商(供方)支付货款,或双方签署订货合同。展后交易,指需双方在展会结束后达成的生意。
面向普通观众的消费展,尤其是快消品的展会,如酒品、茶叶、服装、家装建材、年货等主题的展会,追求并获得现场交易是客商参展的主要目的。但消费者在展会上购买大额商品,如在车展上购买汽车,却非常少见。
而针对专业观众的专业展,除现场交易外,主要是展后交易。如机械展,我曾见过买家在现场下单购买价值数十万元的机器。但对于价值百万元以上的机器,买家如有采购意愿,基本是相约参展商详谈于展后,或是参展商在展后持续联络买家。展会的意向成交额,来自于展后可能达成的交易。
计划经济体制下 广交会能够精确统计成交额
在计划经济时期(从1957年至1980年代初期),通过广交会达成的外贸交易,无论是现场交易还是展后交易,都须纳入国家计划才能兑现合同。如不纳入,生产企业就没有原材料、能源供应,就做不出产品;而外贸企业所获的买家外汇,必经国家管理机构统一收取转为人民币,才能支付生产企业。在此体制下,广交会参展商的主体是国有外贸公司。生产企业参展,由外贸公司组织。与境外采购商谈判并签订交易合同的,不是生产企业,而是外贸公司。正因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广交会的交易额是能够精准统计的。
计划经济时期,广交会向参展商收取的参展费,是按外销合同金额的比例(一般是3%)提取。由此可见,如无交易额的统计,参展费就无法确定。
市场经济环境中 展会难以统计成交额
为适应市场经济,广交会自1980年代中期开始系列改革:将综合展转型为按产品门类区分的专业展;从允许拥有外贸自主权的企业自主参展到允许民营企业参展,直至制造企业成为参展商主体;采购商由港澳商人扩大为邀约全球买家;以展位收费取代按外销交易额的比例收费,等等。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产品出口自主经营。其原材料、能源供应不再需要行政性计划配给,而是通过市场采购。其与外商交易所用外币(主要是美元),按国际惯例结算。一些不熟悉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虽仍要依托外贸公司拓展出口生意。但外贸公司已转型为服务商,而非计划经济中高高在上、可以左右生产企业的“官商”。
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驱动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促使广交会规模不断扩大。告别了计划经济的广交会,面对成千上万个参展商,已经不可能统计成交额了。即便广交会至今仍由商务部向各省市下达参展指标,各地商务主管部门仍会派员到展会现场,也不可能如同计划经济时期全面掌握参展商的交易信息。对于参展商而言,并无义务向展会主办方乃至商务主管部门提供交易信息。况且,在市场竞争环境中,交易信息属于企业的商业秘密。
在133届(春季)广交会第一期开幕后,有媒体采访家电产品的参展商,问及交易情况,许多企业负责人坦言,直接下单的外商不多,有采购意向的客户需待展后跟进。在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外贸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广交会参展商所言并未出乎预料。在此情况下,主办方即使能够提供交易额的统计,应主要是展后交易的数据。而获取展后交易数据,比之现场统计将更加困难。
展会不宜宣传成交额
经常被问:展会要不要宣传成交额?如何统计展会成交额?提问者,要么是政府展的主办方,要么是承办政府展的会展公司。我的答复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展会主办方无法统计展会的成交额。其原因,一是展会主办方不具有强制参展商提供交易信息的权力;二是参展商不愿意并可拒绝提供交易信息;三是大量的展后交易无从追踪信息。因此,宣传缺乏统计根据的展会成交额,就没有意义。
展会是否成功,关键看参展商能否满意。而参展商的满意度,主要取决于观众的数量与质量。对专业展而言(经贸展览的主流),参展商并不在意展会主办方公布的成交额,而是依据他们自身的参展体验作为判断——有没有交易,有没有新客户,有没有销售线索。如果参展商体验不佳,再多的交易额宣传只会引来质疑。
来源: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