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请人再有设计演讲话题,还是根据话题来请人?

分享

作为会议内容和议题策划者,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先请人再设计演讲话题,还是根据话题来请人?

不同类型的会议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参考答案。所谓参考答案是:如果受众更关心话题,那就先策划议题,再请对这个话题最有发言权的人。而如果某个人本身就是当下/本行业的热点,那么这个人能来就是话题,他讲什么就不重要了。身份和地位越高,讲什么不重要,谁能来很重要。身份和地位较低,讲的内容和信息的权威和专业就越重要。

那么,有没有思维模型来借鉴呢?根据罗伯特·卡茨提出的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具备三种可以培养的能力:

技术能力: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人际能力:作为团队成员工作及作为团队领导者建立协同努力的能力;

概念能力:能够从企业的整体上思考、能够看到各个要素之间关系的能力。

卡茨管理者三大能力模型也适合演讲人的能力范畴,因为邀请的演讲人本身也是某个行业的管理者,而不同背景的演讲者各有擅长。政府官员和学者更擅长从宏观角度判断形势和提出建议;企业家和社团领袖则可以分享领导力和团队建设的经验;技术和业务专家则可以进行专题培训或案例分析。

作为策划者,建议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考察主题与演讲人专长和身份匹配。比如邀请知名学者讲授新理论,邀请成功企业家讲述创业故事等。这能让演讲更有说服力。结合会议主题和受众需求选择议题。会议是否有特定主题?受众是否有明确的知识或信息需求?这些都会影响选题。

地位越高,概念能力越强,给予自由发挥空间越大。像部长及以上的政府官员和全球顶尖学者往往有强的概念能力和强大的前瞻眼光,可以给予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这样的人一般具有很高概念驾驭能力,能够根据会议的主题进行整合,分享前瞻性的趋势洞察类的话题。更多的时候,往往是他人能来就成功了——讲什么不重要,谁来才是重要的(比如,开幕式和主旨演讲,层级越高的人,主旨演讲的内容与本行业往往反而无关)。

技术能力越强,可以发挥其实操示范,提供行动指导。很多学习型交流活动和培训类的活动的受众期待得到实际操作建议,如企业管理层期待获取决策指导,技术人员期待专题培训等。策划时要考虑演讲者的实操能力和实用价值,把他的经验和实操能力他榨干榨尽,用好用足(比如Hands on workshop,行业实践分论坛适合邀请中层技术专家,不一定要找企业高管)。

人际能力越强,适合跨行业、跨地区的议题整合。比如,对于行业领袖和社团领袖,具有很强的人际能力,邀请这样的人,发挥他的人格魅力和号召力,开展关于行业协作、区域对话类的话题,能够起到一定的凝聚能力。

总的来说,演讲人和议题都很重要,需要结合会议主题、受众需求和演讲人能力和专长进行整体考量和配对,制定能吸引受众、提供价值的议题。这需要策划者具备对人际能力、技术能力和概念能力的综合运用。回到会议内容上,趋势和概念的话题、技能实操的话题、社交合作的话题也应该做好差异化的组合,不能让人一听全都是正确的废话,浪费时间。

最后,据说一个成功的社交晚会不冷场需要具备3个三分之一,1/3的人高颜值,1/3的人很幽默,1/3的人乐于社交或地位较高。1/3不一定准确,但是指出了差异化的好处。这个1/3也可以是这样的:即,1./3是熟人,1/3是熟人的熟人,1/3是完全的陌生人,这样对于商务社交而言,不至于冷场尴尬。据说,如果你要找一个好老师,也有3个三分之一,他的知识(包括写的书)1/3能看懂能听懂,1/3似懂非懂,1/3完全不懂。


意见反馈

我们倾听您的声音

请留下联系方式,以便及时与您联系!

邮箱
手机
提交
返回 顶部
意见 反馈
关注会链接
一个全新的会议资源采购平台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