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是一个综合性很强、产业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需要的是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虽然目前全国会展从业人员接近百万之多,但是总体素质偏低、专业结构不完整、人才分布不 均匀、人员流动性大。即使每年有不少科班出身的新鲜血液补充行业市场,也无法有效解决会 展人才紧缺与会展就业困难且专业对口率不高这一矛盾难题。会展人才紧缺成为公认的事实。
会展就业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会展就业问题研究有助于会展专业毕业生精准个人定位
会展是一个新兴产业,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不断推动会展教育的扩张与发展。很多学生在报考会展专业时,是基于社会舆论导向、大型会展事件影响、个人成绩满足录取条件等因素做出的选择,而对专业性质、就业前景、职业规划缺乏清晰的认识,以致于在求学求职过程中错误定位。
会展就业研究可以明确地告诉会展专业学生以及即将报考会展专业的毕业生会展工作有什么(如岗位职责、薪资待遇、福利保障)、凭什么(如必备的职业能力素质项)、要什么(如根据个人需求和岗位要求确定努力方向),在此基础上制定职业规划、理性选择成长路径、精准个人定位。
会展就业问题研究有助于会展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会展是一个实践与理论并行,甚至实践超前于理论的行业。目前会展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呈现以下特点:一是项目导向、产学并行,实现虚拟项目和真实项目无缝对接的项目化课堂教学;二是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锻炼学生的项目策划能力和现场应变能力;三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行行业导师进课堂与学生服务行业展会的双向互通机制。看似严谨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暴露出诸多问题:真实项目是否依然以学生自办“过家家”为主?职业技能大赛是否依然以考验指导教师的功力水平和行业关系为主?学生服务行业展会是否依然以展会期间志愿参与形式为主?会展就业问题研究有利于会展院校和专业根据市场以及学生自身需求,重新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在定位选择、专业能力、责任意识、实训操作、就业心理、综合素质等各方面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导,不断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创新。
会展就业问题研究有助于会展企业优化人员组织架构
笔者曾就会展企业 / 岗位对毕业生的学历需求展开专项调查,在知名招聘网站上任意选取 100 则招聘广告并进行分析,发现22%拟聘岗位要求本科学历,41% 要求大专学历,37% 要求高中或中专学历或对学历不作要求;销售和设计占所有非管理岗位的半数以上;管理岗位对英语语言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岗位工作经验、以及行业客户资源的要求很高。会展就业问题研究不仅可以挖掘行业企业对于人员配备和人才质量的需求,还能了解人才和储备人才对于企业工作环境和职业满意度的评价,有利于会展企业调整心态,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给予培训和帮扶,使其学以致用、不断成长,从而优化企业人员组织架构、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
会展就业现状及问题
本研究基于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建立了针对会展岗位的就业评价指标,同时征求业内学者专家意见,完善指标体系并据此设计了问卷,以在杭高校会展专业毕业生为例,重点关注他们的就业现状、对职业素养的认识和自评以及会展企业对他们的评价,以有效掌握会展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发展、会展储备人才的培育现状。
会展就业专业对口率不高岗位薪资待遇偏低
参与调查的会展专业毕业生中,专科学历占53.6%,从事会展或会展相关工作的占比 50.5%,基本符合高校会展专科毕业生数量多于本科毕业生、以及专业对口率不高这些实际情况。绝大部分受访者为职场新人,从业三年以下者占比 81.5%,年收入3万以下者占比30.9%,年收入5万以下者占比达49.5%。根据杭州市政府的认定标准,近1/3的会展毕业生达到低收入标准线(2016 年低收入家庭人均年收入标准限额为 28990 元),近半数毕业生在低收入标准线上下徘徊,岗位薪资待遇普遍偏低。进一步分析发现,会展从业人员中,本科学历的收入明显高于专科学历,且多位居管理岗位(团队负责人、部门主管、单位 / 企业主管等)。
会展就业容量有限
其它相关专业高学历人才赢得竞争优势
杭州市开设会展专业院校11所,包括5所本科院校、6所专科院校(其中1所为展示设计方向),年均招生近 800 名。依照目前杭州会展产业总体规模,根本无法容纳年均 800 名的新增从业人员,会展对口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大多数的专科院校又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率,在一定程度上迫使毕业生盲目就业,进而导致工作流动频繁、稳定性不高。据不完全调查发现,71.9% 的会展企业拥有专业学历背景的员工居然不到 20%。会展行业市场的高端人才和企业内部的管理岗位,往往更容易被其它相关专业背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行业资源的高学历人才所占据。会展企业在设立内部晋升机制时,并不偏好专业学历背景,而更青睐优质高效员工。越来越多的会展专业毕业生从事会展辅助性、基础性工作,未等成长就已离开。
沟通协调能力非常重要
服务意识与团队合作须加强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研究以及行业专家的访谈素材提炼,最终确定了 9 项职业能力素质开展抽样调查,分别为思维分析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敬业精神、合作态度、服务意识。综合分析会展企业和毕业生的答卷发现,沟通协调能力在会展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毕业生比较关注个人能力的成长,如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而会展企业则更加注重服务意识与团队合作。会展企业对于毕业生职业能力素质表现评价中等偏上,本科生的整体水平明显优于专科生,但在应变能力和服务意识上略有落后。受访者对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评价最低,表现评价(自评或企业评价)也是最低,表明会展行业整体创新度一般。部分受访者在补充说明中提到,外语能力之于会展工作也同样重要,但是从业人员普遍表现较差。此外,会展企业认为从事会展行业须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特别是销售岗位。
企业对会展就业满意度评价更高
会展就业满意度指标包含工作的挑战适度性、职业地位、从业人员流动性、个人职业晋升空间、社会保障健全程度、继续社会化程度、中远期发展前景预期。会展企业对该系列指标评价明显高于会展毕业生,双方均对挑战适度性最为满意,说明会展工作挑战性适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从业人员的热情和兴趣;对流动性的满意度最低,说明会展职业流动不够顺畅,可能阻碍从业个体的发展。此外,对于今后是否继续或选择从事会展行业工作这个问题,34 位毕业生持肯定态度,占比 35.1%;43 位表示将视情况而定,占比 44.3%;说明绝大部分(79.4%)毕业生不排斥从事会展工作,这是一个较为乐观的信号:会展就业具备一定程度的吸引力。
会展就业引发的思考讨论与对策建议
会展专业毕业生在求职竞聘会展企业 / 岗位过程中,与其它相关专业毕业生相比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在某些方面甚至处于劣势。为解决会展就业困难与会展人才紧缺这一矛盾难题,我们需要专业学生、会展院校和会展企业的共同努力。
精准定位、理性准备,会展专业学生重视个人职业素养的养成
会展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涯中,不仅需要完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更重要的是,还需逐步成长为一个职业的社会人。即使当初的选择并非出于个人兴趣或特长,会展专业学生也应该理性思维,根据自身情况及行业市场需求制定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阶段性的任务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会展行业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律,即,一位得力的项目主管可以带领一个实习生团队出色完成会展项目的策划和实施。究其原因,一是管理者的职业能力,二是团队合作。职业能力需要实践的积累,合作态度、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则是自我修炼。能力和意识,是毕业生必须重视的个人职业素养。
科学分析、深化教革,会展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会展院校作为会展人才成长的摇篮,应该科学规划、合理设置招生规模,量出而入,避免出现会展就业供大于求的局面。在设置专业课程、教辅活动时,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建议在实践教学中突破课堂、校园的限制,借鉴德国、美国等地开展真实展会全景化项目教学,即安排专业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项目设计、策划、立项、筹备、运营、评估、后续跟踪等全流程,避免理论与实际大相径庭。精选课程、精编教材,可参照德国模式,全国统一课程(7门必修课),全国统一教材(定期更新)。以普遍开设的展览策划与管理、会展英语课程为例,会展院校可进行有机整合,开设展览策划与管理(双语)课程,延长授课时段(如从1学期延长为 2 学期),配合行业展会项目的周期性安排完成理论与实践教学。
提高准入门槛、开展职业培训,会展企业不断提升员工核心竞争力
会展企业在行业人才培养上同样承担着责任和义务。校企合作将实践项目引进校园课堂,提前训练储备人才的职业思维和职业意识。企业还可参与会展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甄选优质项目,尝试落地运营,鼓励会展专业学生创新展会主题和活动内容设计,不断激发储备人才的潜能。提高准入门槛,限制综合素质不过硬的人士进入会展行业,尽量避免岗位人员流动性过大;开展职业培训,在发展公司业务的同时,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提升员工对职业、行业的忠诚度,提升员工的个人竞争力。
来源:杭州市发展会展业服务平台
作者:陈唐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